一路行进,眼看离突厥大营还有好几百里远近,李渊便决定全军暂时停止前进,就地待命。
而后不厌其烦的吩咐手下军官,而后由他们一层层的将命令传递下去,直到每一个士卒都知道这个命令为止。
这个命令便是全军以干粮充饥,严禁烟火,更不得走露风声,违令者军法从事。
其实李渊完全没必要这样做,这么做甚至有多此一举的嫌疑,可李渊还是这么做了,可想而知对于这种事李渊已经做到了习惯成自然,这么做完全是习惯作祟。
而让人觉得李渊对待这种问题没必要如此老生常谈的原因便是因为封建制度下的军队,营地规矩森严,别说走露风声了,就是高声叫喊,都会有杀身之祸到来。
毕竟万一因高声叫喊而发生营啸怎么办,别以为这不可能发生。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军营肃杀,自然是有军法的,七禁律,五十四斩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被军营内的士卒们记在心中。
因此军营内的士卒们,整天提心吊胆,谨小慎微的过着日子,生怕犯了什么错导致杀身之祸的到来。
而这种情况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之下,精神上的压抑,可想而知。
尤其是,接近战争的时候,对于这时候的士卒而言,不知什么时候,这条命就没了,生死间有大恐怖,这时候的精神状态,必定是处在紧崩状态的,一有点儿小事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有可能造成大麻烦。
历史上发生的营啸不大都是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吗。
而之所以停下,却是因为李渊需要召集众将前来议事,商议接下来如何作战。
虽说来之前已经制定好了计划,但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而且计划终究还是要因时制宜的。
因此来之前即使自己表现的对突厥铁骑不屑一顾,但他们又不是真的土鸡瓦狗,突厥铁骑素常以彪悍著称,还真不是什么浪得虚名。
停止行军后,李渊召集众将前来议事。
营帐内,环视众人,李渊开口道:“众将可有解围之良策?”
想了一会儿后,李世民开口道:“父亲,始毕可汗之所以敢围困皇上,是因为他认为中原救驾援兵一时不会到来。我军兵少,突厥兵多,对起阵来,敌众我寡,不但救不了驾,还可能被他们吃掉。不如采取疑兵之计,虚张声势,拉长队伍,军中多增加旗号、鼓角,白天军旗挥舞,几十里不断,夜晚鼓角相应。使突厥以为援救大军已至,必然惊惧疑虑,说不定会解围而去。”
“善!”算是同意了李世民的提议。
接着众将你一言我一语,对这个提议进行补充,让其尽量完美一些。
使者崔元贤暗中观察着李渊麾下众将,听到李世民的建议时不由眼前一亮,虽然自己不通兵法,但确实是最合适的办法了,待众军领令去后,似是对李渊感慨道:“李大人的公子真是年少有为啊!”
“唉,崔使客气了。”李渊长叹一声回答,“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啊,小儿之所以有如此见解,不过是有一好幕僚罢了。”
听出李渊话中的酸意,崔元贤看向李渊的目光中少了几分警惕,多了几分轻视之意。
一个连自己儿子都吃醋的人,有什么好警惕的呢?
看出崔元贤眼中的轻视之意后,李渊内心不由一笑,自己的这番话果然起的作用。
“唉,看起来果然还是得谨小慎微啊,崔元贤这家伙肯定会将自己的表现报告给杨广。”李渊想到这里不由自嘲道:“只是这么多年来装的谨小慎微,到了现在,谨小慎微可谓是已经到了自己骨子里去了,真不知道是好是坏。”
看到李渊没有什么想说话的欲望,崔元贤打个招呼便休息去了。
…………………………………………
定计后,李渊大军调集军旗、鼓角,拉长队伍,分道而进,白天沿路各处军旗飘扬,夜晚鼓角齐鸣。
突厥斥候发现后报告给始毕可汗,果然始毕可汗中计,开始疑神疑鬼起来,但眼见快要达成目的,要放弃实在是不甘心,因此便派一路大军前来试探,但殊不知派出的大军却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定计后过去了一天半左右。
这天离雁门关差不多还有大约五十里,天气晴朗,蓝天白云两色分明,景物清晰可辨,可谓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而随着大军的推进,离雁门关越来越近,欣赏美景李渊的心不自觉的提了起来,毕竟离雁门关越近,战争发生的频率就越大。
而随着隆隆的马蹄声敲击在心头上,李渊不由热血沸腾,只感觉回到了当年那个青葱岁月。
忽然,遥望远方,只见一道黑色的长线,从平原的南北开始,黑压压一片,好似潮水般滚动,同时如同雷鸣般的马蹄声响起,向着自己的方向而来。
这支军队正是始毕可汗派来打探虚实消息的前锋,共计两万铁骑,正好与李渊所率的军队数量相当。
原本悠闲着欣赏美景的李玄霸不由暗道一声晦气。
如此美景,实在不是杀戮的好时候,但偏偏有人前来送死,既然如此也就怪不得李玄霸狠施辣手了。
而李渊的关注点就不一样了,在听到那如同雷鸣般的马蹄声时,便根据这么多年的行伍经验判断起人数来。
不一会儿便判断出军队数量至少在一万五千以上。
李渊顿时下令大军分成三路,自己率领中军直袭那支突厥军队,另外派出两路侧翼进行包抄,争取将这支突厥军队全部留在这里,减轻赶到雁门关时与突厥主力对战时的压力。
“建成,世民,你们两人一人各自率领五千军队前往侧翼包抄,玄霸,随为父迎敌。”
说完后李建成,李世民两人各自领着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分别前往左翼右翼,组成鹤翼阵阵型形成一个包圈围,堵住两万突厥铁骑的后路。